最近筆者轉工,於繁忙時間乘小巴,看著如龍似繞的人龍,不期然想起三國無雙的百人斬。進一步想,什麼原因可令人潮散去?
其實答案可能只有兩個︰(若發現更多的答案,請通知筆者)
1. 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
2. 目的地改變了
其實這和股巿十分相近,如何令一檔股票「失寵」?答案可能也是兩個︰
1. 有其他更好的投資工具
2. 投資的初衷改變了
先談第一個,若小巴的目的地是地鐡站,又太多人排隊,較少人追逐的巴士,將成為強勁的競爭對手,刮掉過多的人流。同樣道理,假設買一檔股票的目的是盈利保值,有其他的替代品,自然就令它吸引力大減。
如︰
不同行業的公司股票IPO
IPO令資金凍結,而由於是不同行業,不會形成吸引資金的亮點,吸引更多資金而抵銷資金凍結的負效應。
不同行業的公司股票盈利上升
同類效應
地產、郵票、古錢幣、藝術品等估值偏低
地產、郵票、古錢幣、藝術品等進入障礙減低
新替代投資品出現
加息令債券等風險較低的替代品吸引
該股票的基本面變差
令其他替代品的吸引力相對上升
再談第二項,若人們塔小巴再不是為到地鐡站,可能是因為該地鐡站出現工程,又或者該小巴太亡命,有人想體驗較安全的旅程等等,都可該人們不選擇小巴,猶如人們為盈利而購入股票的動機開始動搖,如︰
經濟變差,人們不再相信該股票代表的公司能持續獲利
恐懼、僥倖心理代替了對獲利的盼望
短期消息利淡
衝擊了持貨不同時間性的群眾,令持貨力較短或目光投向較短線的人下車
其他需要的增強,如:
年關日近
人們對金錢的送禮功能漸佔上風,取代了獲利的動機
供樓壓力大
人們售出股票以還債,還債壓力勝過了獲利的初衷
經濟環境變差,人們購買日常所需之力勝過股票投資之力。
其實,投資股票加強了貨幣「儲存價值」,以及發揮了部份「交易的媒介」的功能,而相對貨幣的「記算(記賬)的單位」和「延期支付的標準」而受惠,然而,股票與貨幣一樣,一旦面臨信心的危機,其發揮的作用,將剛巧和原意相反。而信心的博奕,就是股價的走勢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