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

交易心理初探

所謂「態度決定你的高度」,而態度又由思想去主導,不同的思想自然產生不同的結果。
同樣是人,同樣是股巿買賣競投的參與者,打工仔想的可能會是什麼股最好,給我那個冧把就足夠了;專業人士如醫生,想的卻可能是整個交易系統可以怎樣完美,變得過於著重細節,忽略了整體的運作;企業家呢,想的則可能會是如何有一個計劃,自己的參與度接近零,而產出又不至於虧蝕,最好更有人來管理;至於大股東呢,可能只關心今年的股息分派合不合理,他們有足夠的財力去奢侈,這是摘錄自《超級交易員》范K. 撒普的例子。當然,其中還可以有學生->尋找學習的部份或尋找刺激;家庭主婦->尋找朋輩認為不蝕底的對象等等。
然而,據不完全的統計,當中大部分人都有一些共同點,就是認為︰
1.自己做得比別人好,做得差是運氣差
2.投資,更遑論投機,風險太大
3.從事投機的人在賭博
4.以交易為生的人對社會沒有貢獻(但自己又卻渴望成為其中之一)
5.交易是邪惡的
6.交易令人孤獨等等


在NLP來看,當中有大一部分涉及價值的判斷,由於價值決定信念,信念決定行為,亦與聖經「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的」相呼應,難怪只有約5%的人可以持續地在交易中獲利了。

從逆向思維來看,具壓惡性、風險性較高的行業,回報往往是驚人的。因此,重新定義價值,或有其必要性。
倘若從對大眾來說,最具負面意味的交易來說,若這樣定義其價值和信念,不知會有何後果呢?
1.交易是思維的訓練
2.越優秀的交易員,對人心越敏感
3.交易可參與大自然的律動
4.對人類誤判心理學有更多的了解
5.多學科聯用的實踐
6.Lollapalooza Effect 的發掘
7.交易為作決定的延伸,換言之,每天人們都在交易,趨吉避凶
8.對計劃的運用更為圓熟
9.捕捉社會,甚至世界的趨勢,成為少數有「遠見」的人
10.交易本身為中性,猶如刀,仁者操之為仁具,武者配之則為武器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