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己投資生涯開始時(約2001年)大市飽經金融風暴和科網股災難後,那時環球投資市場一盤死水,幸而自己找到落腳點-工業股,那時香港工業股食正中國勞動成本紅利、石油低價,大量優質國企以相宜的價錢上市集資,中國正準備起飛時,投資工業股及大型新上市國企幾乎是投資市場主旋律,亦做就一班有自己品稗的工業股王,所謂時勢做英雄,當日的代工企業,食正這個浪成就一代傳奇,大量優質國企,如中石油、中石化、中海油、中人壽、平安...等等,自己的投資亦好彩地隨之起飛,靠的是當時這班食正浪的容器,他們正好把當時浪潮的經濟成果容下了,容器本身也有漏水的情況,當時的工業股PE起碼15倍以上,及後人口紅利吃完,經濟復蘇,中國起飛,油價上升,這大量工業股今日PE10倍樓下比比階是,優質國企亦加入藍籌股之列,潮起潮落,今天看來理所當然,但當年置身其中,誰又敢說準今天? 主旋律可變,小投資者如我們,手上選擇那種容器去乘載成果浪潮?食正政策,經濟起飛?當時工業股年代個個講價值投資法,像在兩者上畫上等號,今日這些工業股份非常便宜的比比階是,又把價值投資用在其他主流股份上了,誠如巴菲特所講,價值投資本身這個詞彙是矛盾的,沒有價值,何用投資?運用全乎一心,近來澳門賭業,香港零售..等食正國策的股份正好是最好的容器,當然容器(公司管理)做得好嗎?管理層把這容器運用得好嗎?是時勢造英雄,還是英雄造時勢?是容器本身好乘到水?還是有條大水喉一路射住,穿孔的也一路有水入?如何公清兩者,這些就是投資者們的功夫了食正中國起飛,買大型優質國企,長遠來說,輸既機會會少d,但對於我們小投資者的資金成本,有機會用一大筆錢長線養老式投資,不是我們的目的,我們當然想找到成長最好最大的容器,讓我們有豐富的水頭啦,小投資者想在投資市場中找容器時,同時亦應將自己變成一個最好的容器,有容乃大,萬法歸宗,將自己變成最好的容器和用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去乘水,那才是筆者所悟,分享之。
早幾晚睇香港百人講施永青先生,中原的成功大家有目共貽,很欣賞施先生,不是他的商業成就,而是他創造能力,將道家無為而治演澤得淋漓進至,從表面看無為而治像結構鬆散,無法則,無制度,一個字-亂,但誠如施先生所講他用這種無為卻創作出最大的有為,市場上生命力最強的小草將主渡市場,不讓市場棄住走,讓自己順應市場,不為制度所限,用無創出有,放手讓手下可在最小的限制下發揮最大的能力,一句簡單的無為而治運用起上黎比講難何止萬倍,施先生的"無為"絕不簡單,像香港,最少的限制,讓人材在這裡最大發揮,各展所長,小政府大市場,亦是無為而治。充滿生命力,有生命就有演進,有演進就在物競天澤中生存,保持結構,努力前進,短短的一句道德經,真是空空妙有,但亦要運用得宜,真的很欣賞施永青先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